來源:互聯網
一、關于汽車后市場
1、上門養車仍是部分車主所需的強需求。對于一線、準一線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對于廣大車主來說養車很不便利,上門養車可以解決這一痛點。之所以有大批上門O2O倒下,是因為缺乏統一的標準服務體系,沒有將價值的本源找到。
2、越來越多的4S店,開始布局上門服務。賈紀平提到,上門服務并不是越來越少了,相反,而是越來越多了,尤其是4S店也開始重視上門服務,原因在于其開始注重有價值用戶的消費體驗,開始從用戶需求出發。
3、4S店形成壟斷的原因除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之外,還有主機廠的權益保護。據賈紀平分析稱,車輛發生故障狀況,一般有三類原因:1)整車本身自己有質量的缺陷;2)客戶自身原因,不按時保養維修、檢查、使用不當等;3)車輛在保養和維修過程當中,由于企業自己的產品質量控制的問題,導致的車輛發生故障。
按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車輛出現故障自然而然想到上一家服務商,往往多數上一家服務商都是4S店。由于4S店受主機廠權益保護,4S店會想盡一切辦法把故障責任推至是車主自身的使用習慣導致的,或者是在其他維修和保養店接受服務導致的,然后使用戶不得不選擇接受4S店服務。
4、未來后市場上門服務將會朝著服務體系標準化、服務透明化、服務可追蹤等方向發展。
對于汽車后服務大部分用戶沒有決策能力
1、目前的市場現狀是“Doitforme”模式。對于“Doitforme”,張俊闡釋說道,產品與服務就放在店里,消費者要想消費必須直接到店里來,而這類模式沒有解決用戶的兩個痛點:1)消費者根本沒有決策能力;2)消費者對現在很多的服務商缺乏信任。
2、服務用戶的核心是,能為用戶提供何種價值與什么樣的服務差異點。
3、后市場的“坑”及趨勢:
三個“坑”:
第一,獲客的成本極高,服務頻率極低;
第二,服務端的供給市場供大于求,服務同質化嚴重;
第三,服務商在進行規模化擴張時遇到管理問題。
三點趨勢:
第一,整個市場應該還在加速的洗牌過程中,整合、淘汰肯定會成為未來兩三年的主流;
第二,服務升級是核心趨勢,線上和線下將會深度融合去提升叫服務體驗、服務效率,降低整體用戶的交易成本。現在做一站式服務商,未來會向小而美、品牌化、垂直服務品類方面發展;
第三,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開始變化,很多正品的零部件平臺開始崛起,后續車輛維修與診斷可能是分離的,這將促使車主DIY自助式的市場崛起。
二、關于車聯網&車載智能硬件
車聯網包含兩個方面,車接入互聯網、車和車之間聯網
1、車與車聯網,將會使汽車更加智能。現在車聯網更多的是指通過云端聯網之后可以將車載應用和數據更新,用戶可以根據體驗發現問題,可以及時更新查看地理數據、導航數據等信息。因為通過在線的更新,可以不斷地將系統優化,硬件不斷通過軟件系統的更新和優化,車也會變得更加智能。
2、HUD(抬頭顯示人機交互)解決的是用戶最為關心的核心問題:安全。在車主駕駛過程中因為手機分心造車的車禍事故不在少數,馬斌斌認為HUD產品正好可以解決用戶在駕駛過程中遇到行車安全問題,讓司機始終保持注視前方路況。對于汽車這樣的運載工具來說,駕駛安全問題尤為重要。
隨著智能車載硬件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汽車車內場景應用將會更加豐富
1、未來隨著4G、5G等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車內娛樂和辦公等場景需求會愈加明顯。
2、行車記錄儀爆發的具體業態:
一方面,傳統的行車記錄儀都是小品牌的機器,原來品牌比較分散,自從像360、小米等大品牌以基于WiFi和手機連接為技術手段的行車記錄儀受車主歡迎,品牌化會成為一種趨勢;
另一方面,傳統車載后視鏡廠商制造后視鏡朝著具有行車記錄儀功能與倒車影像功能兩方面的融合發展,而這類產品滿足了用戶的剛需。
3、未來幾年內,自動駕駛技術和輔助駕駛技術等功能會越來越多的體現在行車記錄儀上。蔡亮提到,后視鏡在汽車出廠時就已經安裝在車本身,若想做到智能,將智能系統算法怎么加到機器里,把前裝后視鏡做實用起來。據蔡亮透露,兩年前車載智能后視鏡等功能在一些機器里都有,但是當時還是純粹實驗性的東西,而當下這一功能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將來,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與使用環境的成熟,行車記錄儀、車載智能后視鏡等智能硬件將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車載智能語音識別系統
1、語音識別系統可以讓駕駛與車輛變得更加智能化,通過語音控制車輛行為。
2、要想讓用戶認知車載智能系統安全的,需要做到設備前裝車廠認證。何國濤具體介紹到,對于車載系統以及智能硬件的前裝和后裝,用戶在乎的就是安全問題。要讓用戶覺得安全,就需要將設備做到前裝。簡單來說,在用戶的認知中,車廠已經認證的東西,就是安全的。何國濤提到,相對來說后裝市場很容易進去,如果要將智能語音系統裝到后裝車機和后視鏡中,需要與他們上游產品端的芯片商合作,直接將語音識別系統裝載到車機或者后視鏡的芯片中。在芯片里不單有GPS、藍牙,還有圖象處理和語音識別,而這一市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