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從供應鏈角度提高整體產業鏈的運行效率,近年來,各地掀起了一股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熱潮。上到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再到各省、市等地方政府,甚至是企業等,都紛紛加入了這場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大潮。其中,各地政府投建的地方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有一股相互比拼的“大躍進”勢頭。
但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府一定要找準定位。要以引導、監管和提高政府公共信息為主,不能建設、經營“一把抓”。“要把運營的事情交給社會機構來管,政府只進行監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就可以了”。
我國2009年公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有利于信息資源共享的行業和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電子口岸、綜合運輸信息平臺、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鼓勵企業開展信息發布和信息系統外包等服務業務,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此后的2010年和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又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推動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大批區域性物流公共平臺項目。對此,李毅中表示,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是發展我國現代物流業的一個重要基礎性工作。只有實現了供應鏈企業間信息的有效共享,才能使得上下游企業之間共通共融,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但另一方面,記者也發現,在近期迅速發展起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主導建設的——由政府出資、找專家論證,然后開發一系列軟件,就正式上線運營了。
“不能由政府來主導,而只能是‘引導’,可以由政府給予一定數量的撥款,扶持平臺的建設,不能參與到具體的運營中去。因為平臺運營是一種市場行為,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李毅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