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引起社會強烈關注,更讓百姓感到詫異的是,一些農產品在產地獲得豐收、收購價極為便宜,運到城里之后的零售價卻依然較貴,消費者并沒有得到多少實惠。這一問題的癥結,正是當前農產品流通環節較多、流通成本過高。
在國外,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物流公司;國內,受上游種植與下游終端渠道分散的影響,農產品流通領域卻鮮有資本的進入,更沒有誕生出大規模的物流企業。
與大規模流通企業可分擔風險不同的是,部分中小流通企業參與囤積、炒作,反而助長了農價的暴漲暴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流通鏈條不暢的現象,不僅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無法根除,而且勢必會加劇農業的投資風險。
流通梗阻助推零售價翻倍
在北京豐臺區方莊家樂福超市,記者看到4月4日大蔥的零售價格為5.99元/斤。從京郊的新發地市場到這家超市的直線距離不過10多公里,但價格卻上漲了近2倍,其他鮮活農產品的價格也比批發環節貴1倍左右,可見流通環節加價幅度之大。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以到山東收購大白菜為例算了一筆賬:“農民一分錢不要,我們把它裝到塑料袋里,裝上車,每斤合8分了,然后從山東運到新發地市場,這就是1毛5分錢,也就是從農田到新發地的流通成本是2毛3。”張玉璽說,農產品運到一級批發市場后再進入消費者環節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加價,比如超市會有各種名目的收費。
據了解,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經過多級批發、多級零售,每一個環節均至少加價5%至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中。而且,近年來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現象不僅沒有緩解,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北京新發地市場信息部經理劉通告訴記者,農產品從批發市場到城市超市、菜市場等零售終端,這一過程價格可上漲近1倍。近幾年,批發市場攤位租金和普通生活用房價格節節攀升,加上人工費用、油價等成本也不斷上漲,這些都推高了農產品價格。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農產品分析師邵娜表示,隨著天氣轉暖,蔬菜、水產品供應量穩步增加,糧、油、肉、蛋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預計二季度食用農產品價格將呈現季節性下降走勢。但長期來看,在成本因素推動下,食用農產品價格仍會呈上漲趨勢。(中國網)
農產品流通:大資本“死角”
在國外,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物流公司;國內,受上游種植與下游終端渠道分散的影響,農產品流通領域卻鮮有資本的進入,更沒有誕生出大規模的物流企業。
與大規模流通企業可分擔風險不同的是,部分中小流通企業參與囤積、炒作,反而助長了農價的暴漲暴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流通鏈條不暢的現象,不僅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無法根除,而且勢必會加劇農業的投資風險。
投機與投資
與諸多行業大佬、社會資金涌入種植領域迥異的是,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投資卻是十分冷淡。
林金龍是山東金鄉一家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老板,以往大蒜生意總能讓他每年賺個二三十萬元。可如今,他卻感嘆道,蒜價越來越離譜,風險越來越大。
金鄉縣有著“中國大蒜之鄉”的美譽,是我國最大的大蒜生產和交易中心,占全國產量的20%,占全國出口量70%。“金鄉,金鄉,大蒜如金,致富全鄉。”這里的蒜農把大蒜當作“金疙瘩”,看成是致富的希望,想從他們手中承包土地,成本很高。至今,金鄉蒜農守著家里三五畝地,具備規模的種植大戶鳳毛麟角。
種植的分散給林金龍這樣的貿易商收購大蒜增加了難度。每到收獲的季節,林金龍總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上門收購,磨破了嘴皮,一天也只有上千斤的采購量。
從2008年開始,金鄉蒜價經歷了幾度大起大落,每當牛市到來,總有蒜商一夜暴富;每當暴跌,總聽到有老板血本無歸。
大起大落的行情,讓林金龍心驚肉跳,他手里的資金不多,每年收購大蒜不足百噸。稍有閃失,多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在他眼中,暴漲暴跌行情并不是供求關系的真實體現。金鄉是大蒜的主產區,直接影響著全國的蒜價。一旦金鄉產量較之往年有所增減,就造成局域內形成一種供需失衡的錯覺。但他堅信,即使不把出口考慮在內,在全國范圍內來看,農產品很難產生真正的過剩。
大蒜分銷體系向其他農產品的一樣存在明顯的分層。規模稍大的流通商都追逐于出口訂單,在國內打拼的則是像林金龍這樣規模較小的流通商。大的貿易商抗風險能力強,希望市場穩定的增長,而中小的流通商投機者多,反而會加速市場的震蕩。
出口與內銷
中小流通商無法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大型農產品中間商在國內卻少之又少。這一點,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懷清深有感觸。
2003年,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立自己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向超市配送蔬菜。但很快他就意識到,單純經營第三方物流難如登天。
與國外農產品種植多是大型農場不同,國內蔬菜種植卻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即使部分合作社,種植規模也只有數百畝。一旦向超市供貨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如何約束農戶少用農藥化肥,如何保證供給每天蔬菜供給的數量、質量,如何確保蔬菜安全、可追溯,都成了棘手的難題。
王懷清意識到,蔬菜的季節性強,成熟期較為集中,但物流公司在全年的供給卻要求均衡,如果無法形成種植、物流一整條產業鏈的話很難保證對下游客戶的供應。無奈之下,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不得不分散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濟南商河縣建起基地,自行種植綠色糯、甜玉米及西蘭花、洋蔥等。可這一來,流通體系的擴容大大減緩。
最初,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是向國內超市、商場供貨,但王懷清很快發現,國內的終端賣場數目眾多、規模弱小,市場散亂。與之相反,單個出口訂單往往要比國內客戶大上個數十倍。
與國外客戶相比,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位置與之十分相似。王懷清介紹道,許多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的主力都是實力雄厚的流通企業,這些國外流通業的同行將農產品進口后,再分銷給當地大型連鎖超市。可反觀我國,不僅上游種植是一家一戶,下游終端市場也缺少跨區域的大型連鎖賣場。這也制約了大型專業農業物流企業的發展。目前,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70%以上的產品外銷,內銷只占不到30%。
國內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散亂,更是增加了流通環節和成本。如西蘭花總成本每斤只有一元左右,可超市價格卻高達三四元一斤;菠菜收購價每斤一般不超過兩三毛,可超市標價卻常常在每斤2元以上。即使白菜、土豆在原產地價格一降再降,可終端賣場的售價仍然居高不下。
王懷清有著自建銷售專賣店的想法,希望通過直銷進一步降低蔬菜的成本,可自建店投入巨大、成本太高。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營業額不到1億元,即使在局域內形成專賣店網絡,也很難進一步擴大規模。
困局
“我國農業只有產業物流,沒有物流產業。”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認為,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都從屬于農業企業,如龍大、魯花建立的物流鏈是為其公司、產業服務,只是第二方物流,卻沒有獨立運營的第三方物流。
專業化分工,是一個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的標志。目前,諸多行業大佬、社會資金涌入種植領域,但資本卻都在自建銷售渠道,鮮有投資者專門投資物流體系。
山東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卻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在王國利眼中,壽光雖是全國的“菜籃子”,但充其量只是一個批發市場、轉運中心,僅僅是流通體系的一個節點而已。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條不暢、缺失大企業的原因,正是根源于我國“小生產、大市場”的現有農業格局。
與我國“小生產”相類似是日本。在日本,農民紛紛加入各種協會,農產品市場的主體是農協而非單個的農戶。農協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代言者,還兼有準政府組織的職能,大多與商會有聯系,為農戶提供種植訂單。而在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則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株式會社。即使農產品價格偶有波動,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流通鏈足以消化市場壓力。反觀我國,一旦農產品市場出現震蕩,弱不禁風的中小流通商卻往往使流通環節陷入半癱瘓狀態。
為了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2011年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魯商集團合作,借用后者旗下銀座超市終端網絡,建設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產業科技示范工程。
根據該項目規劃,示范工程總投資1.9億元,2011年5月示范工程開始調研及試點,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預計2013年底將實現示范工程的推廣應用。通過這一示范工程,旨在建設一個高效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搭建起農產品流通體系,完善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的規范、標準體系。
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介紹道,該項目將在濰坊和煙臺萊州市建設兩個配送中心,與濟南、曲阜配送中心構成整個配送體系,配送區域進一步擴展到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區。同時,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到銷售整個產銷鏈。
然而,項目實施后,王國利才發現,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體系是一個跨專業、跨領域的綜合體系,目前國內僅就某一個環節、技術尚有機構研究,但針對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空白。基礎研究、相關教材、標志規范、配套技術、所需人才遠遠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
“目前通過健全示范工程尋求解決之道仍處于摸索階段。”王國利說,沒有完善、專業的物流體系,不僅農業無法做大做強,還將加劇投資的風險,也無法根除“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
農產品市場要調控 商務部打量“公益性”
“公益”之風
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其根本還是在推進城鄉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曾在一年前撰寫了一篇題為《關注“最后一公里”菜價飛漲的體制原因》的研究報告。黃海認為,菜價上漲背后存在著深刻的體制性、政策性原因,必須采取標本兼治的辦法予以解決。
這篇報告中提出了批發、集貿市場收取高額攤位費,重要原因是政府對于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目前,中國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90%左右都要通過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這些市場收取的高額進場費、攤位費、交易費等,對菜價上漲有直接影響。據調查統計,蔬菜在進入銷區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的流通環節中,市場管理費和攤位費占總流通成本的44.75%,接近一半。
而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自1983年放開蔬菜價格后,幾乎無一例外是社會資金所辦。為了收回投資并獲得利潤,只能采取高收費的辦法。政府要求短期降低收費完全可以,但長期執行企業難以承受。“建設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將有助于降低攤位費、租金費,免除管理費等,削減流通環節,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從而起到平穩價格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力。”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2011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增加財政投入,通過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
此后,一些重點城市掀起了一股興建、改建公益性批發市場之風。
南京展開政府回購調研;上海也推出試點,由政府回購民辦農貿市場,在徐匯區、長寧區等幾家農貿市場試點。鼓勵通過回購、回租等方式,鞏固、擴大菜市場產權的國有化;北京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間也擬入股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20%股份。
企業抵觸
這些嘗試并沒有被完全認可,一些抵觸情緒躍然而至。
北京新發地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表示:“政府總是干一些適得其反的事情,建公益市場就能平抑物價嗎?消滅一批又扶植一批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嗎?”“建公益市場意味著又要重新劃土地,這又要占土地,建了新的公益市場,原來的市場怎么辦?在一定程度上這又是重復建設,浪費資源。”他說
上海某蔬菜批發市場的一位負責人認為政府應該補貼菜販子,而不是把菜市場收為國有。
他感嘆:“其實不必過分強調所有制的問題,而是要回歸根本,為何批發市場的攤位這么貴,這些錢都流向哪兒了,是不是政府稅收太高了,是不是地價太高了。”上述消息人士說:“目前這種回購做法并沒有大面積推開,主要是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一是資金問題,二是現有的產權方不愿意賣,三是管理的問題。”
討論焦點
“所以現在討論的焦點是,大家認為國家應該在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財政支持,那么什么是流通基礎設施?怎么定義,怎樣的標準?在支持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怎樣的,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他說,“這也是商務部目前熱議的問題,尤其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環節。”
借鑒國際經驗,不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歐美發達國家,都把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公益性的流通基礎設施,全部或大部由政府投資建設,然后通過招標或指定企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低收費保本經營。
也有意見認為,中國的批發市場都是私人或企業承包,入場費、攤位費都較高。讓市場功能向公益性傾斜一點,基本方向是對的,但公益性這個提法太空泛了。“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定義該是什么?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算不算?運送蔬菜的高速公路費用該怎樣算?等等,這些問題大家的意見均不太一致。”上述消息人士說:“在全國流通會議召開之前,這些應該有個定論。然后再給予應有的財政支持。”
商務部研究院戰略流通部主任張育林說:“我認為可以在某些地區、某些產品上給予特殊的支持,例如民族地區,水和藥物等應急產品;涉及檢驗、檢疫的設備,冷凍冷藏設備國家給予一些財政支持。”“一個城市政府可以改建或者重建1~2個公益性的市場,但是不要大范圍地去搞政府主導了,之前已經大范圍放開的東西,再收回去會有問題。政府千萬不能過多參與市場管理工作。”她說。
相關鏈接:
農民“賣難”與市民“買貴”為何并存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報告認為,低附加值商品的流通成本在絕對上升
近年來,部分農產品(10.96,0.19,1.76%)價格暴漲暴跌引起社會強烈關注,更讓百姓感到詫異的是,一些農產品在產地獲得豐收、收購價極為便宜,運到城里之后的零售價卻依然較貴,消費者并沒有得到多少實惠。這一問題的癥結,正是當前農產品流通環節較多、流通成本過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日前發布的《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問題前沿報告》顯示,當前產品的“生產——流通”成本結構在發生趨勢性新變化,主要表現低附加值商品的生產成本絕對下降,流通成本絕對上升。在產品最終銷售價格中,流通成本絕對超過生產成本,例如大品類蔬菜生產成本低于運輸成本等。
此外,變化還體現在:高附加值商品生產成本相對下降,流通成本相對上升;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在物流成本中,倉儲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運輸成本比重上升。
《報告》認為,從體制和政策視角看,流通成本還可以劃分為經濟性成本與體制性成本。前者屬于流通領域正常經營活動中所必然發生的成本,屬于不可避免、需要補償的合理成本;后者則是由于管理體制和政策缺陷引發的不合理成本,需要堅決修正。
其中,附加值較低的農產品成本變動趨勢最為明顯。總體來看,農產品蔬菜價格總會有一時的短期波動,而經營蔬菜的批發商、批發市場和“農超對接”中包含的經營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卻是剛性的,不但難以降下來,還將繼續上漲。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農民“賣難”與市民“買貴”并存,產地菜價大跌,而銷地價格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則建議,發展現代流通業,應明確將“優惠政策促進型”思路設定為長期戰略,要以財政補貼為后盾,減輕企業負擔;我國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時機逐步成熟,需要將其納入節能降耗、提高國民經濟質量“總盤子”。將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傳統制造業的物流成本作為重中之重,健全體制機制,理順利益關系,降低稅費負擔,增強營運能力。